北电门房_北电门房(966-97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北电门房(966-970) (第6/6页)

说:“一塌糊涂,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伟大的,最后不还是牺牲了那么多的同胞,而且真要为抗战为国家民族做贡献,也不一定非要用这样的方式,我不觉得感人,甚至是感觉到了一些不适,尤其是男女主的床戏,爱情戏,觉得挺多余的。

    神父跟妓女之间的爱情……不觉得这也什么好伟大好值得歌颂的,而且这还是一个外国神父跟一个中国妓女之间的爱情。”

    就这点来说,还真不是老谋子不懂,而是故意在迎合好莱坞跟西方的价值观普世观。

    看过很多好莱坞电影,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高分战争电影的,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奇葩的设定,美国政府美国政客可以是坏人,可以是邪恶的,但美国人肯定是好的,是善良的,是勇敢的,最后拯救所有人的救世主肯定是美国人。

    这点在很多有关越战阿富汗战争,包括一些二战电影中都有体现。

    战争确实是政府政客挑起的,但我们美国人是正义是善良是勇敢的,最后无一例外都是我们拯救了你们,解放了你们,所以美国人跟美国精神是非常伟大的,不能因为某些政客做出的错误决定就否定美国精神跟美国人。

    很奇葩是不是,可现实就是这样,以至于很多90后跟新生代的年轻人压根就不知道苏联跟我们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觉得老美才是二战救世主,是老美贡献最大,甚至是老美拯救的全世界,金陵十三钗以一个美国神父做为救世主,正义使者,其实就是这种文化宣传西方普世观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老谋子这些人不懂吗?

    不,他们正是因为太懂了,知道这样拍才有机会冲奥拿奖,得到好莱坞评委会跟西方世界的认可,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所以才故意这样设定安排,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不过这些话心里知道就行了,当众说出来还是不合适的,正所谓人艰不拆,暂时还不到扯下国内这些大导演遮羞布的时候,叶羽是话锋一转道:“小说《金陵十三钗》的标题就有着中西文化交融的双重象征。

    我们都知道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有着“金陵十二钗”的经典形象,她们都有出众的外表却难逃多舛的命运。

    因此,“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象征着《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同时也暗示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赵玉墨、豆寇等既像林黛玉、薛宝钗们那样年轻、美丽,但又有着比她们还要悲惨的一生。

    另外,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标题中的“十三”又包含另一个隐喻。

    “十三”是基督教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耶稣基督和他的十二个弟子共十三个人共进最后的晚餐,由于犹大的出卖,耶稣被带走钉上了十字架,“十三”成了《圣经》典故中一个重要的数字,意味着不吉利。

    小说标题中的“十三”也暗含着不祥的含义——与耶稣为了解救人类、牺牲自己一样,在小说中,赵玉墨和她的姐妹们一共十三人,为了使“战争中最柔弱的生命”不被糟蹋、不成为“最不堪设想的牺牲品”,在平安夜里,她们挺身而出,主动将自己送上祭台。

    在这里,作者把以赵玉墨为代表的风尘女子们描写成了为解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基督形象。

    不过这些所谓的东西方元素跟所谓的人文内涵,在我看来更多的只是自我感动,就是一个对基督文化对东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文青,用自己想象中的一个故事一些段落拼接而成的一部自己觉得很伟大很感人的作品,这玩意你有机会去西方大点的书店找找,看能不能找到就知道了。

    国内这种写于上个世纪的类似小说很多,在七八十年代,甚至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也还是有一些读者喜欢的,但到了现如今……正经人谁会看那玩意,你看吗?你看吗?”

    倪妮跟徐璐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要不是正好是在北电试镜,估计压根就没人会找来看,而且就算为了试镜找来看了,真正能看得进去能够理解这个故事的又有几个?

    基本都是背后的经纪人经济公司找枪手写好文案给你,照着背罢了,压根就代入不进去,一点都理解不了这部小说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

    因为女学生有文化地位高,所以她们不能被这样糟蹋了,必须是要千方百计的把她们跟营救出去,而作为妓女的赵玉墨她们就得自我牺牲,因为她们本身就是烂裤裆,是烂货,不值钱,没什么价值,可谓是死得其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