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春景 (第1/2页)
天气一天一天的暖和起来。属于冬天的白色,渐渐淡去,充满生命气息的翠绿从无到有一点一点的妆点着这个世间的一切。 郁郁春色,希望无限。 不知何时起,一条消息在梁县左右的地界流传:“去梁县吧!那里有饭吃。” 这是对流民说的,也是对其他县里那些活不下去的穷苦人说的。虽说故土难离,可真的到了活不下去的时候,只怕也没有人会抱着这句话,死扛硬撑下去。 树挪死,人挪活,这个道理,天下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懂了。 一队队的流民携家带口,往梁县而去。他们所在的地方就在梁县的左近,离梁县也就两三百里的路,走过去不过几天的时间,算是方便异常。 打自几个大胆的家伙亲身体验了传言的真实性之后,前往梁县的路就变得热闹起来。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不单单是流民在这条路上行走,就连商队也三三两两的行走于其上。他们也得到了一些传言:关家坳有上好的刀具,农具,铁锅……有烧的透亮的陶瓷。 总之,关家坳的好东西不少,他们对粮食和盐巴,以及布匹的需求也挺大。 有需求,就需要商贾。 于是,他们蜂拥而至,满载而归,都在关家坳拿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也算得上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了。 不断加入的人口,走上正轨贸易,所有的一切都让关家坳看起来越发的欣欣向荣了。 比起对比起来越发平淡无奇的春耕,李珏着手建立的那些新产业倒是让关家坳一个小山村,变得比梁县县城更显几分繁华来。 根本不需要李珏动员,那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为了能够更好的在这里驻扎,一个接一个的在这里开办的货栈、仓库。人多了,相关配套的服务业也多了起来,青楼酒肆也有了,更多的人不必种田也有了足以养活自己的行当。 一切的变化犹如雨后拔地而起的春笋一般,几乎几天就是一个变化。 作为游走于关家坳和梁县承担了自家叔父和李珏沟通交流之责任的何霖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心中在欣喜不已的同时,也越发的有了一些奇怪:“也没看他出什么政策啊。怎么建了几个产业,开了几家铺子,就能将这里发展的这么好呢?” 李珏的手段和他想象中的不同。 在他看来李珏治理关家坳似乎什么都没做。可实际上,李珏做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他将后世的一些规矩都搬到这里。通过一个个产业以及手中的军队立下一条条法令。这些法令大都是对内,而非对外,且李珏的规矩很多都是在这个时代规矩之下的细化。 所以弄得一直在两地奔走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李珏所在的幕僚团体之中的何霖对此并不清楚的。 他只知道李珏发展的不错——这就足够了。 现在已是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的四月,东边司马越的声势越来越大,他不断派遣军队逼近洛阳,其前锋已经到了许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